高县可久半边寺

远眺  山有山

       半边寺又名云峰寺,位于高县城西15公里的可久镇红岩山西侧山腰,取东向西,面临悬崖,背靠红色峭壁。摩岩造像凿于海拔900米的岩壁上。寺庙依山而建,木宇占半,故名“半边寺”。
      今天木宇已毁,仅存石窟摩岩造像12尊及台阶石级。庙址长10米,窟高3米。窟中正座三佛,右为观音地藏,左为文殊、普贤,均坐于莲台之上,窟中每佛造型各异,栩栩入生,佛高1.42米,刀笔精细,仪态肃庄,衣带飘然。文殊、普贤菩萨足踏青狮白象,余为力士、龙虎等。三佛两侧有阿难,迦叶二尊者,各高2米,造型逼真。 

  《重修庙碑记》记载:半边寺最早建于清乾隆57年即1792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嘉庆15年即1810年、光绪27年即1901年曾两度修葺作色。1981年,南广河民族岩墓群以及半边寺相继被列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另据《县志》记载:半边寺在可久镇,四面悬崖,山门前如铁壁,寸草不生,后即红岩山云峰寺,居人避乱多于此。
    从半边寺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进入寺庙必须攀登悬崖峭壁过三门,它的险造就了它的安全,也难怪半边寺成为了当时避乱的一大场所。
    当你鸟瞰寺庙,你会惊奇地发现,在半边寺左下方的峭壁上,有着一个个形如窗户的石洞,这些石洞一般距地面2―100米不等,洞内高0.8米,长2米,深约1米,有单间成型和双间成型两种。那么,这些又是做什么的呢? 

奇、、险、、秀——高县红岩山半边寺风光

奇、、险、、秀——高县红岩山半边寺风光

 

奇、、险、、秀——高县红岩山半边寺风光


气势磅礴

      其实,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高县就属古“�k侯国地”,庆符则属古蜀国辖地。这些石洞是古代�k族人民的一种葬俗,也就是岩葬,即“凿石成穴置棺于内”。在高县南广河流域至今还保留了大量岩墓群遗址,后人把这些慕群称之为“蛮洞山明代岩墓群”。这些岩墓群,洞内雕刻均匀平整,部分岩墓还绘制了大量的岩墓画,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研究绵延1000余年的蜀南古�k獠民族的生活及宋元明时期�k人葬俗、服饰等均有较高价值。
    红岩山有着大自然赐给她的幽静与险要,更有着人类给她铸造的沧桑,虽然她的辉煌似乎已成为过去,但她的古朴俏美、神奇险峻和带来的历史痕迹却给人类留下的是永远的神秘……

    近日,本频道接新闻热线报料,在高县可久镇海拔800余米的豆子山上,有一座王姓家族修葺并世代居住的庄园,当地人称“王家大院”。报料人说:这大院可惜了,现在被拆的拆、推的推,倒的倒,面目全非,要是能保护修缮起来该多好!于是记者决定前往一观究竟。

失落的活化石--高县王家大院
 
 
 宏伟壮观

   在镇党政办主任王世华带领下,循着蜿蜒山路,穿越竹林,走入树丛深处,我们看见了规模宏大、绵延数个山头的“王家大院”。整个大院布局严谨,独特的构造,隐约可见的雕梁画栋,主副院落浑然一体、错落有致。四角的碉楼,楼墙和门洞四周射击的“枪洞”、需64人才能抬起的巨型石条、古朴的雕花门窗、精致的牌坊......

 

曾经辉煌

      当地村民听说有记者前往考察,纷纷向我们介绍王家的发迹史,因此庄园王氏后裔现散居海外,又无文字记载,王氏庄园的历史只能靠山庄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推断。所幸王氏庄园的庄主王正一的古墓尚存,墓志基本完好,有的内容虽然语焉不详,但依然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来龙去脉。

被世人淡忘了--可久王氏庄园

       王正一祖籍湖北黄安麻城县人,先祖在湖广填四川时入蜀,后在庆符县可久乡定居下来。到王正一一代,有兄弟二人,王正一居长,从小聪敏好学,但幼年时命运不顺,屡屡受困,乃投笔从戎,后来家境渐好,官至修职郎。修职郎在清初之前,属文职,正八品,但不是实职,相当于现在的主任干事。乾隆三十年,皇帝决定在绿营中设修职郎,主管军队的钱粮,仍然是正八品,但却是有职有权的领导职务。

  

      
        古民居---可久王氏庄园
 
 
失落的活化石
 
      王正一逝于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其从军的年代,正是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事时期,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石达开一部曾战于长宁、宜宾县一带,最后兵败,全军复殁于大渡河。战争结束之后,朝廷奖励军功,王家从此发达。 
 
  

      王氏庄园现存八处宅院,保存较为完整且具一定规模的有三处。三庄依山而建,年代由远而近,地势从低到高。位于黑风顶的“大夫第”,为四合院,穿斗木构房屋,典型的川南民居风格,因二进大门上镌刻有“大夫第”而成名。该处宅院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院落布局严谨,窗棂装饰讲究,雕刻精美。可惜“文革”时期,“红卫兵”将不少木刻人物、花鸟破坏。在大夫第后山之上,即为王正一墓园。此处宅院,当是王正一的府第,约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约150年。以正八品的职位称自己的府第为大夫第,多少有在乡里炫耀、光宗耀祖之意。“文革”时,这里曾是高县“五七”干校所在,现为茶厂。

百年桢楠

    老房子的建筑格局、风格与大夫第相似,规模稍小,但石砌的围墙、碉楼高大厚实,门窗的拱卷式造型有西方教堂建筑的风格,估计是后来增修的,用于防匪防盗。从其主建筑物柱础的风化程度和木柱的朽坏程度看,老房子与大夫第的建筑年代相距不久,距今有一百多年。之所以叫老房子,应是相对于“一把伞”的“新房子”而言。

东 

       离开老房子沿山路继续上行,转过山梁,一处规模宏大的山庄映入眼帘,这便是位于“一把伞”的王氏庄园的“望重江东”山庄。该山庄由一座上下两层、城堡式的四合院和两侧耳房以及石砌围墙、院坝、碉楼组成,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大小房间近百间,窗棂装饰删繁就简,图案精美,石砌围墙高大厚重,防卫用的枪眼至今犹在。

 

王家大墓

        二门石砌的门楣上,镌刻有“望重江东”四字匾额,两侧门柱上刻有一付对联:该对联借用了东晋时期南迁江东的北方士族王、谢的典故,如今王、谢的显贵早已成为历史,欣欣向荣的是今日王氏家族,希望重现当年江东士族的荣华。


        
       值得一提的,是二门两侧各有一个一米五见方的具有教堂装饰特色的彩色瓷质窗棂,与传统木构建筑相结合,这在川南尚不多见。其大门也是拱卷式造型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原来,房主王濒芳为清代秀才,其养子熹元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而十九世纪末,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在宜宾的传播较有影响,开始建教堂,因此王氏“望重江东”山庄显然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结合该建筑群的新旧程度,其建筑年代应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距今百年。而那大院周围数人方能环抱的参天古树,仿佛正诉说着岁月沧桑。目前,该院落为高岭中心校所在,建筑物相对保护较好。
 
 
    考察中,我们发现三处山庄的正大门均开在侧面,而不是正对堂屋的正前面。古代修房造屋,讲究风水八卦,以合运程,寄望福运长久,人丁兴旺。王氏家族肯定是请风水先生看过风水地形、三元八卦的。可久王家大院,但因岁月的侵蚀和人为因素,“王家大院”大部分已经毁损,但从现存的石屋、碉楼及随处可见的精美雕刻等,仍可想像其当年恢弘气势。
 
 
      镇党政办主任王世华告诉记者,王家大院仍不失为一处难得的,有开发价值的观光胜地,希望王家大院能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修缮保护。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信息产业部备案登记号:蜀ICP备06014998号 宜宾市网监支队备案号:5115000461 客服QQ:616713680  TEL:13990965558 川公网安备 511502020001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