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珙县玉和苗族乡

 

佛手瓜之乡——玉和苗族乡

【玉和概貌】

玉和苗族乡位于珙县南端中部,所处东经104°48ˊ86"104°48ˊ79",北纬28°12ˊ19"26°12ˊ26"之间。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森林覆盖面积1.7万亩;平均海拔900以上,属高寒山区,年平均温度15度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土壤特征中性;境内的河流有五同村一条溪沟,主要山脉有七星山。辖7个行政村,27个农业社,总户数1514户,其中,苗族334户;总人口5448人,其中,苗族422户,1668人。

【经济状况】

全乡以农业生产为主,粮食生产包括玉米、水稻、红苕、小麦等,经济生产以畜牧、烤烟、蚕桑、晒烟、反季节蔬菜、林业为主。2005年粮食产量2811吨,产烟4800担,产茧500余担,出栏生猪5425头。2005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产值18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9元。

【机构设置】

乡党委政府下设党政办、社会事务与计划生育办公室、财政所。

直属事业单位有:农业服务中心、人事劳动保障中心、宣传文化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站。

 

【社会事业】

乡内现有中心校1所,村小3所,学校现有教师44人,大专以上文化15人,占34%;中师及以上学历占96.4%,在校学生共27个班1061人。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站6,卫生院有医务员4人,其中有2人取得医师资格。

【人文古迹】

玉和苗族乡因民国24年成立联保时驻所在玉皇观而得名。民国32年设第二区公所。1951年成立玉和乡。1952年成立玉和乡民族联合政府。195810月,成立玉和人民公社。19843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玉和苗族乡。

玉和隘口石牌坊,清代当地贡生谢正业为其母建立的节孝坊,隘口石坊高约15,石柱前后有精细雕刻的4个雄踞的石狮,是川南地区有名的石坊,于2006年申报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称号】

玉和苗族乡先后荣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市级双拥模范乡、市级文明卫生单位等荣誉。

玉和苗族乡西洋村村民李宗秀被中宣部等5部委评为“全国拥军模范”。

【产业推荐】

佛手瓜,俗称安南瓜合掌瓜香洋瓜葵瓜,属葫芦科植物。果实可以生食,一般都作为蔬菜。烹调方法大多采用炒、溜、炖、煮、腌渍。佛手瓜的根茎也可以食用,方法和风味与土豆相似,含维生素AC较多。玉和苗族乡年产佛手瓜3000吨,产值达200余万元,是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远销川南地区,享有“佛手瓜之乡”的美誉。苗乡的地理及气候状况是发展反季节绿色蔬菜的天然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县内反季节蔬菜的不足,苗乡每年有大部分的绿色产品亟待外销。

玉和苗族乡资源丰富,苗文化底蕴丰厚,投资环境优越,素有绿色乡镇之称,是发展绿色蔬菜、水果、加工业的有利场所,更是开发旅游文化项目——川南苗寨的最佳选择。

政府提供各类开发项目的优惠政策,本作以人为本,招商引资,富民兴乡,为实现全乡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

苗乡期待各位有识之士光临投资!

【招商项目】

反季节绿色蔬菜开发、川南苗寨开发、隘口石坊旅游开发。

【联系方式】

地址:珙县玉和苗族乡

电话:0831-4219169

奇寺名坊

从僰人悬棺景区前往县城巡场,必经上罗镇和玉和苗族乡。在这里除了优美的龙抱山自然风光和醉人的苗乡风情令人神往外,还有两处历史人文景观,富有神秘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使游客流连驻足。

千古奇寺——半边寺

    珙县虽不是佛教胜地,但散布于各乡镇的寺庙也为数不少。既有同半边寺一样历史悠久、几经曲折的,也有比半边寺建造得更具规模、更加堂皇的。而今天我们却唯独把半边寺呈现给读者,不仅是因为其处于僰人悬棺与龙抱山之间的区位优势,也不只是因其依山傍水的幽雅环境,  更重要的是两点:一是半边寺半寺半岩,岩中有寺、寺中有岩这种绝无仅有的建筑特色:二是僰人在珙县境内遗留下的除了具具棺木、幅幅岩画外,基本就是些棺木中发掘的随葬品了,而只有半边寺却还能找到僰文化的其它痕迹,那就是供奉的历史已久的阿氏三兄妹塑像。

    距上罗镇东南2公里的南广河对岸,就是半边寺建造之处。去半边寺,下车后得乘木船过河才行。寺院临水偎岩而建,远看寺是岩,岩是寺,近看有半座寺院镶嵌在悬崖绝壁之内,因而得名半边寺。半边寺原叫龙君庙,修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7年),当时的龙君庙只有上殿、下殿和一天然山洞组成,庙内仅供奉有龙王等几尊塑像,是名符其实的小庙。
   
    1654年县城搬迁上罗,境内曾拥有“六寺三宫十九庙”之壮观,后因县城再迁及文革期间的屡遭破坏,很多寺庙荒废。善男信女为方便烧香拜佛,便对龙君庙进行了扩建,并改名“半边寺”,一直沿用至今。扩建后的半边寺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立,殿内供奉有观音、十八罗汉等诸多佛象,并在陡峭的悬崖上绘满各种佛教艺术壁画。殿洞之间有曲廊相连,虚实相望,可谓独具匠心。最为特别的是寺院内还供奉有“三圣将军”(即僰人首领阿氏三兄妹康熙年间,被封为“三圣将军”)塑像。根据佛教教规和《礼记》记载:寺是供奉超然世外的佛,庙是供奉被神化和偶像化的有功于国的历史人物。那半边寺为何同时供奉佛和神,虽说法颇多,尚无定论,但人们对骁勇善战,为民族平等自由誓死抗争的僰人英雄的敬仰和推崇却是显而易见的。可惜三尊塑像的头部在文革时竟被毁坏,目前到寺里只能看到原像身同新修补头像的结合物了。由誓死抗争的僰人英雄的敬仰和推崇却是显而易见的。可惜三尊塑像的头部在文革时竟被毁坏,目前到寺里只能看到原像身同新修补头像的结合物了。

 

    寺院四面奇峰竟峭,沟壑纵横。从寺边奔流而去的南广河水绕寺而过,恰似一条绿色绸带。寺院环境清幽,林茂竹密,古朴典雅,景物异殊。在寺院的多处摩崖、碑碣、匾额上还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赞美诗句。其中尤以康熙年间叙州通判题写的七律诗为甚:

牵萝蹑壁更登梯,迤迹接仙境界奇。
泉水有声流涧急,岭上无意出山追。
岩高不受尘埃累,岗久宁随风雨移。
莫道此间无胜地,桃源路近有谁知。

    重新修茸的半边寺虽然仍只是初具规模,但由于其独有的魅力,平常也香火不断,庙会时更是游人如织。

川南第一坊——隘口石坊

     隘口石坊位于珙县缄南35公里的玉和乡隘口村,距上罗镇13公里,是清代当地贡生谢正业为其母建立的节孝坊。从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动工修建,历时三年半竣工。石坊竣严矗立,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蔚为壮观。其雕刻工艺精美,手法细腻逼真,书法行云流水,绘画线条流畅。

    虽饱经150余年风雨剥蚀,仍保存完整。素有“川南第一坊”之美称。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石坊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坊坐北向南,通高17米,宽8米,占地面积80平方米,为四柱重檐构成的三开间立面,整体由多块巨大的米粉石垒叠而成,仿木构建筑,鸱尾雀替、飞檐造形,效果,尤其雕刻动物活灵活现,情趣盎然,生动传神。坊两侧抱鼓石屏上有深浮雕梅、兰、菊、竹,并配有篆、隶、行、草体诗赋,这些花草画面结构严谨,富有诗意。方形柱磋固座,座饰“莲花抱鼓”。石坊北面第三层坊檐斗拱下有深浮雕牡丹和仙人云纹组成的竖龛,龛内二力士抬着灵龟、缓带相绕的“墅旨”二字,再下为行书,横排“不负所天” 四字,并以深浮雕麟、象、“斗牛图”镶边。石坊北面、宝鼎下楷体立书“圣旨”二字,装饰如南。中柱南面有叙州府事叶澍东题联:“节孝著徽音形管新添青史册,纲常崇盛世丹除遥贲紫泥书。”侧柱有知县涂太深题联:“两字荣褒光日月,千秋正气烙神天。”北面正门有珙县知事拨进士题联:“誓欲捐躯但念半龄孤子在,心怀养志能分七衮老亲忧。”侧柱联由珙县教谕蓬州费淳修与训导巴县翁兰合题:“孤帏早励冰霜志,绰楔欣承雨露恩。”石坊上所有题字,虽体裁不同,但字体都貌丰骨劲,挥洒自如,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石坊用石板栏栅围护,南北有如意素面踏道九级埋土中。川滇公路从石坊东侧经过,过往游人无不为古人精湛的技艺感叹不已。

    总之,整个石坊内容虽多,但繁而不乱,主次分明,安排得体。既是一座高大的古代建筑,又是多种雕刻技法的有机组合,可谓工艺超群。它凝聚着前辈艺人的心血,显示了人民的创造才能。该石坊虽历经沧桑,仍不火为一座完美的艺术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景点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景点:

  • 下一个景点: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信息产业部备案登记号:蜀ICP备06014998号 宜宾市网监支队备案号:5115000461 客服QQ:616713680  TEL:13990965558 川公网安备 51150202000161号